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老撾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其國土面積5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463萬。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1996年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泰國經濟陷入衰退,1999年開始復蘇。近年來,泰國政府主張內外發展並重,提倡“雙軌式”經濟發展模式,對內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強化基礎經濟;對外大力推動多邊和雙邊自由貿易合作,擴展國際市場,使泰國經濟狀況明顯好轉。作為傳統農業國,農產品是泰國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經濟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製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日益擴大。製造業已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且成為主要出口產業之一。而皮革及其製品在出口產品中也占了相當的份額。
鞋業現狀
目前泰國擁有4550家鞋業製造商,其中99%都是中小型企業,鞋業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的10萬人,而制鞋原材料的40%是來自本地,60%為進口。2008年泰國鞋業出口額約為9.7億美元,較之2007年增長5%。另外,泰國還是亞洲重要的運動鞋製造國和出口國之一,年均運動鞋產量約為49萬雙。不過,泰國的運動鞋生產廠規模普遍較大,但出口額近年來卻呈持續下降態勢,2007年上半年的出口額同比下降了8.6%,為2.56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泰國國內的一些外國鞋廠或經營商將其生產基地或出口訂單轉移到在勞動力價格和原料成本方面更具優勢的中國和越南。
多年來,泰國超過一半的皮製品及鞋類產品是用於出口,並趨向隨世界經濟增長而擴大。世界皮革製品及鞋類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同時這些國家也是泰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因其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強的購買力。不過在過去兩年裏,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皮革製品及鞋類產品進口明顯放緩。
泰國鞋業現在面臨的主要困難有三:一是缺乏原材料和相關配件,且成本過高;二是缺乏熟練技術工人;三是缺乏相關鞋業技術。
政府支持與推動產業升級
鞋業在泰國經濟中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並已發展成為一個出口型的產業,鞋出口曾為泰國帶來了可觀的外匯收入。不過,目前泰國鞋業正面臨著多種不利因素的困擾,包括競爭能力不如中國、越南和印尼等周邊競爭對手國的因素。面對產業困難,泰政府鼓勵其皮革制鞋業者積極尋找新市場,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及改良商品設計,以增加商品的價值。
近幾年泰國正在實施一個大項目,這個項目歷時三年,主要目標是:促進泰國時尚業發展,包括服裝紡織業、珠寶、鞋子業等,項目希望泰國服裝業從原來OEM轉為ODM。而且,泰國政府對該專案非常支持,由泰國工業部部長Mr.Pramode Vidtayasuk任該專案的執行董事。
該專案的主要策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強人力資源的管控,二是加強服裝紡織業的發展,三是樹立城市形象。與此同時,還要實現引導消費者及教育消費者如何消費。每一個策略、環節當中都有專門資金支援,其中加強人力資源的發展項目的資金高達1000萬美元,通過與眾多國際學院及研究機構合作。在加強時裝行業在泰國的發展項目上,投入的資金高達1200萬美元,第一項為紡織業和鞋業的高速發展,另外還有珠寶研發項目。而樹立城市形象項目投入資金達到1800萬美元。
此外,還有泰國商業部外貿廳與朱拉隆功大學經濟系合作,推動調整泰國皮革業計畫。外貿廳長阿披拉裏表示,該計畫的宗旨是推動泰皮革業持續成長,包括提高競爭力、改進商品品質、增加市場開發。
去年底,為促進經濟放緩局勢下的投資和配合政府的投資年政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抽出向皮革等六個特別產業提供最高投資優惠待遇。相關產業的企業若在2009年12月31日前向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申請投資優惠,將可享有法律規定的最高優惠待遇,包括:免征公司所得稅八年;免征公司所得稅期滿後五年內,僅徵收百分之五十的公司所得稅;水電費和運輸費可雙倍抵扣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淨利潤額除了可扣除正常的設備折舊費外,還可以扣除百分之二十五的基礎設施安裝費或建設費。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還同時宣佈,不限於申請投資優惠的企業,成衣業、皮革業、鞋業等十四類產業的所有企業在2009年底內均可享有上述優惠待遇。
此外,泰國還推出了其他幫助措施,以增強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經濟危機情況下的資金流動性,即:准許免稅進口原材料,免收銀行保函手續費,以及若原材料進口須預交關稅,可豁免其利息負擔。
泰國政府希望通過多管齊下的戰略,促進皮革與制鞋業進入引領世界時尚產業的行列。
來源:<世界鞋業> 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